最新消息 2023-11-07

易攰?易水腫?排毒去濕重要性

濕,可被理解為各種液態代謝物的總稱,同時亦可聯想成各種意象,如凝滯,重濁和黏連不斷等,一言蔽之——「濕𣲷𣲷」(濕立立)。而代謝物瀦留在體内沉積則爲「毒」。

傳統醫術傾向以意象來觀人、觀事物,取象類比,並認為環境與人的關係密不可分。因此,諸如疲勞、頭重腳輕、局部水腫、胃納不佳、腹部脹滿和大便軟等症狀會被歸納為濕氣重、濕象。然後在發病機制中,概括為肺不行水、脾不運濕和腎不化氣行水等表述,以便於理解發病部位的功能失衡。

故診治時,一般是以改善功能失衡作為治療目標。較少針對治療肺臟、腎臟和胃部等器官的器質性變異。

在南方,天氣濕熱翳悶,加上高樓大廈群集造成的熱島效應,在同一溫度下,熱氣蒸騰不散,困於體表,我們的體感溫度總是比較高。因此,除了上述濕象所表現的症狀,還會夾雜熱象所呈現的症狀,例如汗出黏黃不爽、局部分泌物旺盛、大便熱感重而軟爛,並且因爲喜歡透過喝冷飲和吹冷氣降溫,而容易出現一時發寒、一時發熱的感冒症狀。

因此,濕熱氣候不僅籠罩著我們的生活環境,也纏繞著我們的體表,由表到裏。處理「濕熱」應重點加强脾胃土化濕的功能,用藥味苦以泄熱,并且配合發汗和利小便,令水有去路。若能在身體發出警號前,更主動地管理水液代謝,則疾病難有來路,體態管理亦事半功倍。